“客人都走了吗?”
“这手放哪合适?”
……
如果你在博物馆
遇到一个坐姿乖巧的灯
别多想,它可能是“社恐”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胡⼈俑座陶灯
01
我是你的“社恐朋友”
你以为胡人都野蛮粗犷
这个“显眼包”告诉你
“俺们也能乖巧可爱又懂事”
浓眉大眼、高鼻梁、络腮胡
发髻盘起、脖子短粗
双手搭膝、腿脚并拢
透露出一丝丝初到异乡的“拘谨”
看样子还是个“社恐”体质
果然,表情管理也没拿捏好
眼睛瞪得像铜铃
舌头微微伸出
一整个大吃惊
是见到了啥不得了的东西?
没准儿是被中原风物震撼到了
近2000年的时光中
它始终保持着高难度动作
头顶圆形灯盏
一心一意当灯座
守护着墓主人
虽然内心紧张兮兮
但灯盏必须顶得稳稳当当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
根据目前广西的考古发现
东汉时期出土的大多数陪葬明器
都是用陶烧制而成的
(汉代的人们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相信随葬于墓葬中的灯能起到和神明沟通的作用,因此灯在随葬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02
这货哪儿来的?
好“听话”的灯啊
好想来个同款啊
聪明的汉人早就猜到了你的小心思
同款“老乡”立刻安排上
△胡人俑陶座灯 东汉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这是一位看起来优雅一点的胡人
△西汉陶胡人俑座灯 南汉二陵博物馆藏
这是一位相当有“国际范儿”的胡人
真别说,胡人兄弟还蛮多的
提问:“顶灯小能手”为啥都长成了胡人模样?
“胡人”是中国古代
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统称
后也泛指外国人
有研究认为
这些胡人是随船东来
传播佛教的域外行僧
或是从海外被贩卖来的奴仆
工匠们以其形象为创作题材
塑造于灯具之上
这件俑座陶灯1955年出土于
广西贵港市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
贵港市是秦代岭南三郡之一
桂林郡的郡治所在地
证实了早在2000年前
岭南和西域就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岭南地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
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的见证
△从左至右依次是:深蓝色玻璃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藏;波斯陶壶,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藏;十二面金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通过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漂过来的“歪果仁”把中原腹地
当成了理想的留寓经商就业地
一些具有异域风格的奇珍异宝传入我国
2000多年后
“丝路精神”绵亘万里、延续千年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
古老的海上丝路正焕发勃勃生机
03
还得是古人!
个个都是灯界“天花板”
在甲骨文中
“光”字如一人跽坐、头顶火炬形
和这件胡人俑座陶灯神似
像给这个小人画了张“画像”
△甲骨文中的“光”字(左)合集94正
作为提供光明的工具
我国最早的灯具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出土
到了汉代,灯具已经普及
人们在祭祀、宴席、读书、沐浴、出行等活动中
都会使用灯具来照明
如果穿越到汉代人的“朋友圈”
会有一种在逛灯具城的“赶脚”
材质和种类非常丰富
形象栩栩如生、构造设计巧夺天工
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脸”有
长信宫灯、羽纹铜凤灯、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长信宫灯 西汉 河北博物院藏
△羽纹铜凤灯 西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还有一言不合就起飞的“杂技高手”铜人吊灯
△东汉铜人吊灯 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藏 有研究表明,铜人吊灯在广西汉墓中首次发现。
△人形铜吊灯 东汉 湖南省博物院藏
火出圈的“森系”氛围感听说过吧?
灯圈也流行这个
看“森系”选手扶桑树形铜灯
△扶桑树形铜灯 西汉 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灯盏艺术加工成扶桑树叶状的桃形
可谓是一棵“心”意满满的树
前途路远,举灯而行
灯不仅照亮了世间繁华
也让我们看到千百年来
能工巧匠们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