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饰行业是中山的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了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但质量控制水平的参差不齐和配套平台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整个出口灯饰产业的持续发展。今年9月,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国家行政学院为省部级领导作题为“提升供给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的专题报告时指出,提升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既是当前的紧要之策,更是谋长远的战略之举。中山检验检疫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抓住质量提升这一目标,结合地方实际,创新监管模式,服务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唱主角,政策叠加释红利,平台互补破瓶颈”的富有特色的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道路。
政府牵头推动质量共治
中山局切实推动“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检验检疫部门监管、相关部门齐抓、行业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出口灯饰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建设。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不能由检验检疫部门“一站到底”,质量水平的提高,市场秩序的规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
在中山局的积极推动下,中山市成立了由商务、检验检疫、财政、质监、海关、工商、公安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组成的示范区工作联席会议,并明确了职责分工,形成了一套运转灵活、不留死角、彼此配合的工作机制,为示范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下,今年,中山局会同工商、质监部门开展了多次灯饰行业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口岸抽查与以检测为基础的质量普查,将“国门利剑”和“清风行动”工作一并协调部署。产生了“1+1>2”的工作成效,有效促进了示范区企业质量提升。
政策叠加释放红利
示范区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吸引力。检验检疫部门推进示范区创建,不能搞生拉硬拽,口号喊得震天响,必须有能确实吸引企业的“点”。
联席会议成立后,在中山局的积极推动下,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出台了一整套示范区扶持措施,共汇编成《中山市出口灯饰质量安全示范区惠企政策汇编》共98条,涵盖了出国参展补贴、创新券、创新体系建设、国际认证和检测、品牌建设、自主知识产权、通关便利化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市、镇财政还给予入区企业检测认证补贴400万元,列入2016年预算。这在全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财政支持力度是最大的。中山局利用微信群、QQ群、示范区网站等多种形式,加强与联席会议成员、行业协会、入区企业负责人等之间的沟通联系,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积极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礼包。
平台互补突破瓶颈制约
传统行业要维持旺盛的生命力,配套的平台建设不可或缺。由于信息、人才、检测能力的局限,中山辖区85%以上的出口灯饰企业在产品检测、质量控制方面遇到瓶颈。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山局争取各方资源投入建成广东出口灯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及国际资源,平台为中山及周边灯具出口企业提供包括检测验证、认证认可、通关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公共技术服务。2015年,该平台成为中山市唯一一个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的项目,获得广东省经信委及中山市科技立项共320万元的资金支持。
同时,在中山局的积极努力下,由质检总局标法中心、广东检验检疫局与中山市政府签署了《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光电产品研究评议基地协议》,全国首个光电产品评议基地在中山古镇成立,三方将开展WTO其他成员光电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跟踪、通报评议、研究解析及应对措施研发,组织产学研、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境外光电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开展产业预警,组织开发应对技术,报送评议意见,为官方及行业协会对外谈判提供技术支撑,为出口光电产品企业提供涉及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综合信息服务。基地建立将为中国灯饰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中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此外,中山局还通过与法国必维集团合作,“借船出海”,为企业提供了本地化的检测认证服务,中山出口灯企第一次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便利。一系列平台的相继运作,为示范区运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申请加入示范区。目前,已有50家企业正式入区,多为业内龙头企业。
今年,中山出口灯饰质量安全示范区首批50家入区企业中诞生了3家“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全国共6家灯饰企业上榜,其中广东省有3家入选,全部在中山。今年前10个月,中山灯饰出口额已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3.9%。今年中山灯饰被通报的次数也比去年大幅下降。在外贸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山灯饰的总体向好趋势愈发表明检验检疫部门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区选准了点,找对了路,做到了精准发力,为检验检疫部门在无目录监管的形势下有效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提升作了有益探索,更为地方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力量。《中国国门时报》